2023-2024学年秋季学期第四周,amjs澳金沙门线路各基础教学部开展了集体备课。
“形势与政策”基础教学部9月19日组织“行走的课堂”集体备课会,全体教师前往山西博物院参观学习。范晓婵老师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化传承的重要讲话为开篇,从“文明摇篮”的历史专题出发,着重讲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源远流长、绵延不断的连续性特征。同时结合山西博物院珍藏的出土于山西襄汾陶寺遗址的文物,如土鼓特磬、陶寺玉器、石器、陶器、扁壶、彩绘陶等,这些文物都再次指证了陶寺遗址是华夏文明的植根,是“最初中国、华夏主脉”之一,陶寺文明代表了当时黄河文明的高度,华夏文明从此璀璨绽放。中华民族之所以能够历经磨难而薪火不辍、屡经世变而固本开新,就在于华夏文明的源远流长、一脉相承。通过参观学习,全体教师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山西悠久的历史传统,丰富了对山西古文明的认知,进一步增强了我们文化自信的强大底气。
“思想道德与法治”基础教学部檀跃宇老师作了《如何正确认识人的本质》主题分享。他在详细梳理古今中外思想家对“人是什么”这一问题的思考的基础上,着重分析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人的本质的相关重要论述,认为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的论断是一场终结抽象的人的本质观的哲学革命,为人们认识人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提供了科学的方法论。基础教学部主任马栗老师指出,人对自身的认识,既是一个古老的问题,又是一个常新的问题,而对人的认识,核心在于认识人的本质。人的本质既是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法治观教学的原点,也是课程教学的重点和难点。随后,其他老师对这一主题进行了热烈的讨论,结合各自的教学经验,谈了自己的心得体会。此次备课会既深化了大家对课程教材的理解和把握,又有力地开阔了大家的学术视野,对于我们今天思考人(人性论或人的本质论)的话题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基础教学部张博老师就《山西军工文化概述》这一主题进行了分享。军工历史文化为中北大学特色研究方向,他结合自身近年研究成果提出:所谓军工文化,本质上是一种行业文化,是维系全体军工人的精神纽带,是区别于其他行业显著的精神标志。军工文化在特定区域表现出较大的差异性,与某一地区特定的历史具有高度相关性。主要涵盖革命文化、生产文化、安全文化、保密文化、型号文化等多重范畴。中北大学被誉为“人民兵工第一校”,今后应持续深入开展军工历史文化研究。基础部其他教师对此发表了各自见解,深化了对山西军工文化的认识,为进一步提升研究水平和教学效果奠定了基础。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基础教学部”9月23日前往尹灵芝烈士纪念馆开展现场集体备课。教师们首先参观了纪念馆陈列物,了解并学习了尹灵芝烈士的生平及感人事迹。张科晓老师就如何将尹灵芝革命烈士事迹带入课堂,丰富课堂内容,提高教学效果作了仔细讲解。王建军、张锦智等老师根据张老师的讲解作了补充发言。此次现场备课是一堂生动的红色文化教育课,达到了知识、情感、意志相互融合促进的良好效果,为提高教学效果起到了有力的推动作用。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9月23日-24日基础教学部追随习近平总书记在山西大同的考察足迹,在副院长郭玲霞的带领下前往大同践行“行走的思政课堂”。本次备课会以“乡村振兴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红色文化传承”为主题,切身感悟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强大真理力量和实践伟力。
老师们参观了杨家窑党建中心,牧同乳业基地、蝴蝶兰基地等,深切感悟党的基层组织领导村民开拓思路、利用资源优势发展经济,提升百姓生活质量。走进云州区西坪镇坊城新村-易地扶贫搬迁安置村,一条充满活力的黄花产业链豁然呈现,昔日的没落村庄完成了华丽蜕变。乡村振兴的累累硕果,总书记的田间足迹,无不诉说着一幅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的新图景。来到大同红色记忆馆,体会晋北大地上革命先烈的英勇事迹和红色精神。沿着革命历史的主线,感悟“曙光初照”“共赴国难”“革命到底”和“缅怀先烈”四个主题。从中国共产党的组织发展到开展抗日战争再到支援解放战争的革命历程,充分展现了大同地区从1921年到1949年这抹鲜艳的红色记忆。参观中,老师都对自己所看到的革命故事记忆深刻,沉浸在对那段峥嵘岁月的回忆中,责任感和自豪感都油然而生。随后,还参观了大同煤矿“万人坑”遗址纪念馆。一幅幅照片、一件件实物,让大家深刻了解了侵略者为了掠夺煤炭资源,迫害煤矿工人的罪行,全体教师心情沉重,庄严肃穆,更加坚定了自己的红色信仰,更加珍惜当前的幸福生活。
一路上,老师们寻足迹、悟思想,与时代亲历者深入交流,深刻领会党的初心和使命,还获取了第一手的教学资源,切实增强了学习的理论深度、实践力度、情感温度。老师们纷纷表示,此次活动是一堂意义非凡的“大思政课”。今后,将继续开展实践调研,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一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学习好、研究好、宣传好、贯彻好。